亿博体育APP城市景观园林与乡村景观园林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其园林建设更具有现代化、时代化、艺术化的特点,主要追求的也是人类思想及情感上的需求。与城市不同的是乡村景观园林,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保持的是淳朴、舒适的特性,具有经济实用的特点。建设园林景观不仅要强调绿化率,还要考虑到能否为人们带来经济收益。政府在进行园林建设时,要充分考虑到两者的差异,也要顾及到二者之间的关系,只有经过充分的研究与分析,才能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与完美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园林建设的稳步发展。
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的依托。经济发展得越好,越需要进行园林景观建设,而且其需求也会愈高。人们可以在过往的任意一个时光片段里,发现创造各种城市景观所需要的物质要素,经过加工演化,运用在不同环境中,进行城市景观建设。这样的好处是在不断增加着的城市景观内容中,城市功能也会更加完善。城市景观环境是人类内心世界的反映,并将这种反映具体化,运用各种方式展现出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时期的人类的人生观及价值观。
城市景观园林的构成因素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因素,二是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指天然存在的、并非人工建造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景观,它是城市景观建设的基础。自然因素的基本构成部分有地形、水体、植被及天气气候。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建造在地球表面,即地形之上的,而地球表面原始存在的地形种类比较多,如平川丘陵、山峰谷地等等。这些地形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城市环境的建设要求,同时也给城市景观园林的打造提供了极为可贵的景观因素。对于城市景观设计来说,其所设计、建造出来的景观园林应该要辅以人工技术,充分展示出城市地形、地貌的魅力。
水体是人类生活在地球必不可少的因素,对植物也是如此,它是组成城市景观园林的重要部分。自古以来,人们选择的居住环境多以山水为依托,以山水为居,可见水体与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必须充分考虑到如何将水体引入到现代城市景观园林的建设中,为了增加艺术性与趣味性的创意,还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水体工程。
人工水体与自然水体是城市景观园林建设中水体的两大分类。自然水体主要是指我国的大江大河,自然湖泊;像我们后天建设的水池喷泉则属于人工水体。灵活生动的水体景观比绿地、草坪多了一份灵动之感,在炎热的夏日为人们带来清凉之气,从这点来说,水体景观更具有实用性。在现代城市景观建设中,逐渐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一个城市的景观设计,不仅带要给人美的感受,还要体现出这个城市的魅力所在,而水体景观恰恰符合了这两点要求,利用其不同的形态制造适应不同情境的意境,在空间上给人带来不同的美感,为构建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增光添彩。
植物是促进城市绿化不可或缺的因素。其观赏性强,易于改造,可以为园林环境增添无限美感。在我国,常见的用于园林景观设计的多为花卉、绿地及乔灌类树木。不同类型的植被具有不同的特点及用途。花卉的运用是为了突出园林整体的色彩感,让人们看过之后有一个美好的心情;绿地主要是作为背景材料使用,让园林具有画面感,好像身临其境的感觉;高大的乔木可以使整体空间更加饱满,将丛生的灌木加以辅助,达到错落有致的效果。把这些植物搭配组合成各种不同的类型,可以为城市园林带来勃勃生机。
在城市中,统一性的原则要求表现出和谐,构成城市空间的各部分必须有共同的主题。建筑物的体量、形态、色彩、质感、风格以及细节构造都要表现出恰当的关系。例如哈尔滨建筑黄白相问的色彩,洋葱头式的屋顶,古典柱式的立面,共同的因素形成了欧式风格的城市特色。
均衡创造了宁静,具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力,人们通过视觉均衡感可获得心理平衡。例如城市广场设计,建筑布置在四周,广场中往往布置水池喷泉和雕塑,表现出一种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感。
韵律是物体构成部分有规律的重复,可以产生强烈的方向感和运动感,引导人们的视线和行走方向。使人们不仅产生了连续感的趣味。而且期待着这种连续感带来新的惊喜,韵律的最终目标应该指向。
从地理学的角度看,乡村景观是指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提供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应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域。
乡村景观是在乡村范围内经济、文化、社会、自然等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它不但受当地自然环境的制约,而且也被人类的经营活动及经营策略所影响着。乡村景观的生态系统是由村落、土地、水体、畜牧等因素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结合了自然、经济、社会等多个层面,这就决定了它与城市景观,自然景观的不同。不同点在于村庄与农田的混合分布,自然风光与人文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了一起,包含了商业中心、果冈等不同的功能区,不仅让人们生活在自然风光中,还令其美学价值、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得到提高,价值远远高于城市园林。
根据生态学中基质一斑块一廊道的理论,在乡村地区,由人工来管理的农田(包括果园,人工森林)是为基质,乡间道路和河流为廊道。而各自然村以及为数不多的工厂为斑块。与之相比较,城市的基质是建筑,道路和河流是廊道,斑块则是各分散的公园绿地。由此可见,城市和乡村最大的区别在于基质是影响景观控制力最大的要素。乡村的绿量远大于城市,这为乡村阔林景观的创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人们已具有爱护庄稼、爱护绿色的良好传统,而且乡村的环境条件都更有利于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生长。
从上述列举的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出,虽然二者之间存在着不少不同之处,但是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产物,经过我们的再创造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所以我们在注重差异性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二者的紧密关系。
[1]由佳,赵庆超.园林规划中两种基本设计方法的应用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9(06).
园林有很多外延含义,在建筑学中,园林一般是指供游客休息游玩的公共建筑或者根据当地自然景观改造而成的更具有美感和建筑功能的环境。而中国园林在园林中有着自身独特的地位,其中古典园林更是独树一帜。
景观是现代园林的发展形式之一,由英文单词landscape翻译而来,指的是经过人工开发或者有着审美价值的风景等地表景色。景观的概念比较广泛,在园林建筑中,主要指考虑了自然和人工因素的景色。
风景园林是一门处理人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关系的学科。从其存在时间考虑,风景园林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为人服务,创造出舒适的环境供人游览;但结合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风景园林却是一门较新颖的学科,并与景观设计等学科融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内涵。
中国园林大多依山傍水而建,即使没有山水,园林建造者也会在园林建筑中自造一处山水,园林就像是在自然环境或人造景观中自然地生长出来,存在并不突兀,而是和周围环境相得益彰、完美融合。从古至今,无论是古代的园林建筑还是现代的风景园林学科,中国园林都是以山水为骨架,山水是中国园林的魂魄,是园林建筑的点睛之笔,山与水的交映、光线与声响的交错,给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官体验,对人们的感受产生很大影响。
比如在中国园林中十分常见的假山,就与其周围的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出现了“假山不假”的现象。虽然制造假山的材料是从园林之外取材,但是假山石的材质、形状等都是经过仔细考量、精心堆叠,可以给人高低错落之感,穿梭其中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使人可以更好地享受园林景观的美丽。这也是中国园林的元素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从而给人带来更舒适的享受和更美好的视觉体验。
中国古代文人十分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直接影响到风景园林的建筑特点,看似简常的建筑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人的性格是内向型性格,他们通过提升自己的修养和自身品格以达到与自然环境融合的效果,所以在园林建筑中,存在着很多人文景观,以帮助其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园林小景不管是在布置上还是构造上都有自身独特的寓意。
比如园林中常见的植物,这些植物并不是随便种植,而是经过精心挑选。梅兰竹菊作为“花中四君子”,总是会出现在园林建筑中。在书房的窗前种植竹子,会让人联想到坚强、正直而又能屈能伸的告诫品质;而在园中栽培梅花,除了能在寒冬中欣赏花开美景的功能外,梅花还象征着高沽、不畏严寒、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有着丰富的精神意蕴。这些植物所代表的精神是园林主人精神的外化,是其品格和情趣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风景园林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虽然我国风景园林设计有着自身的特点和一定的优越性,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除了要具备审美功能和反映精神情趣等优点外,还需要具备更多的实用功能。
园林、景观虽然在建筑学中指代不同的建筑方式或地域特征,但是其功能相似,都可以为人们提供休憩或观赏空间。中国园林设计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坚持自身优点的同时,也要吸取外国园林设计的优秀思想,结合现代便捷的功能设计与古朴的园林设计思想,使中国风景园林在保持自身古典气韵的同时,兼具现代园林便捷简约的特点,得到更好的发展。
1.1园林造园中运用竹文化竹林中的竹子因虚心有节、坚韧常青,竹子、竹林历来为文人雅士所酷爱、推崇,在我国形成了独特的竹文化。竹子象征挺拔高洁、耿直超凡、不畏逆境、坚韧不屈等文人气质与精神,竹子与松、梅并誉为“岁寒三友”、与梅、兰、菊并誉为“四君子”。竹子因形神兼具,在儒家文化中被赋予人格化,代表着谦虚、仁爱、坦荡、无畏、高洁、耿直等。爱竹古人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宋苏轼及清.郑板桥。宋苏轼《於潜僧绿筠轩》中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郑板桥在其诗画中多以竹为创作主题。因竹文化历史悠久,所以在我国园林造园中竹子及其竹文化得到广泛运用,如上海的豫园、苏州沧浪亭、怡园等都有竹子及竹文化印迹。
1.2可做园林造景地被竹子是一种生命力比较强的植物,其主干、叶形、竹叶颜色和形态都有明显特点,相对其他高大乔木而言更显挺拔、秀美、颀长。在较小的竹林中可营造竹径通幽、庭园深深的休闲环境;在园林中水体被喻为园林景观的“眼睛”,因此在园林绿地的水边栽植竹子,秀美颀长的竹子恰如景中的“眉”,可营造“眉清目秀”的景观,微风吹来,竹子及其倒影摇曳如拂动香袖,水与竹恰是“眉目传情”,美不胜收;竹石成景也是传承了古人常用的造园手法之一,竹子的柔美可以缓解、柔化景石的生硬感、笨重感,景石如骨架、竹子如衣裳,相互依偎、衬托,增加景观层次感、美感。
1.3可做园林景观造景材料竹子有着较好的物理学性质,可在许多园林环境用来创造、制造出协调环境的园林景观单体或构件。如竹子在园林造景中可广泛用于建造园林亭、台、楼、阁、桥等竹建筑,还可制作竹制园林小品、竹篱笆、竹工艺品、竹外壳果皮箱、竹地板等。
1.4可做园林生态旅游的载体竹子在适宜的地理环境可作园林造景的植物,竹林在园林景观还作为休闲生态旅游的载体。竹林四季常青、颜色翠绿、幽深宁静、林间所含负氧离子丰富,可开发成为良好的园林旅游资源。我国发展大面积竹林为生态旅游的景区主要分布在浙江、四川、湖南、重庆、广东,如浙江的安吉竹博园、四川蜀南竹海、湖南桃花江竹海等;规模小的竹林在许多旅游景点也比较常见,小规模竹子在优良品种的选择上灵活性、优越性更高。
当园林景观中以相对较小面积的竹林作为游览对象、游览环境时,通常在竹林下筑以小径通行,而竹林的郁闭度一般均很高,因此其林下野生地被不仅品种少、数量也很少。要让竹林林下道路愈发显得清幽整洁、两边无泥土及无腐烂竹叶堆叠,更大满足园林游览观感的需要时,在竹林道路两边进行绿化是一种可行的方式,进行竹林下绿化可丰富林间植物空间层次,达到良好的竹林林下园林景观效果。
2.1竹林林下园林绿化发展概况因竹林本身消耗土壤肥力大,须根多如牛毛,须根连接起来犹如立体的无数重叠的空间大网,因此竹林易造成立地环境的土壤肥力不足、水分不足,土壤须根性“板结”,加上竹林郁闭度高等原因,竹林林下园林绿化发展比较滞后,所以有“竹林下种什么植物都不活的”的说法。
2.2竹林林下植物的调查情况通过现场踏勘柳州各景区的竹林林下地被情况,一般常见的野生品种有茶条木、假鹰爪、朱砂根、多花黄精、络石、松叶蕨、淡竹叶、扇叶铁线蕨,华南毛蕨、皱叶狗尾巴草。总体情况为品种比较少、生长状态大都不佳,其中假鹰爪、朱砂根、多花黄精能开花结果,茶条木和淡竹叶生长比较健壮,其他的品种的长势都比较弱。柳州市作为部级森林城市、园林城市,园林部门对园林绿化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绿化地避免黄土露天现象。
2.3竹林林下园林植物的选择与试验笔者历经5年时间,通过选择耐郁闭度高、耐阴的植物进行竹林林下绿化试验,林下郁闭度在0.8~1之间,全天晴天且有日照时接收到的光照时间小于2h,试验结果如下表:结果表明:在竹林下试验种植的植物中长势优良的几乎没有;长势相对良好的植物有幌伞枫、罗汉松、蒲葵、龟背竹、金粟兰、花叶冷水花、肾蕨;长势中等的植物有亚洲文殊兰、水鬼蕉、华南毛蕨、八角金盘、花叶鹅掌藤、板蓝、马克肖竹芋、海芋、翠云草、虎尾兰、巴西鸢尾;长势弱的植物有蜘蛛抱蛋、朱砂根、灰莉、络石、吊兰、赪桐、沿阶草。
3.1选择耐阴植物选择耐阴的、有持续生长量、植株表现出茂盛迹象的植物,比如幌伞枫、蒲葵、花叶冷水花等,有生长量才能让人感觉到植物的生命力、才会达到比较好的园林效果。
3.2给植物补充阳光、补充水肥通过适当修剪过密的竹丛,增加阳光以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竹林下种植园林植物的实验表明,耐阴植物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阳光照射后,一般会呈现出饥饿、瘦弱的营养不良现象,一般只能通过间伐过密的竹子,让光照透下来照射到植物,同时加强水肥管理,才能让植物逐渐恢复生机。
3.3加大种植“密度”对于生长量小、但能保持原来种植时植物体量的植物,需打破常规的种植密度种植,按照“满铺”种植,即选择种植的植物在种植时已达到最佳园林效果的数量、体量。
3.4补充叶面肥对竹林下园林植物影响最大的必然是竹子,竹林郁闭度大,竹子须根发达、无孔不入,所有土壤都充满了竹子须根。这样竹林下的绿地不但贫瘠、干涸、而且须根形成土壤“网状板结”,人工追加到绿地的水肥很容易被竹子抢“吃”,必要时需要针对性的对种植的林下植物加餐—补充叶面肥,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3.5病虫害防治郁闭的竹林容易滋生蚜虫、竹大象虫、竹织野螟,蚜虫的粪便又滋生煤烟病,在早春3时是可用色板诱杀蚜虫,用频振式黑光灯诱杀竹大象虫、竹织野螟,以免殃及竹林下植物;阴蔽的竹林下还容易爆发红蜘蛛,如海芋的叶子芽头常被红蜘蛛吸食,可喷洒阿维菌素灭杀。
1.1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概念其实构筑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体就是各种植物材料,而它们与人的相互关系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
1.2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要构成材料是“植物”。它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运动性。植物环境是活的生灵,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植物空间随时间变化的程度是任何人为环境不能比拟的。植物材料本身规定了其空间具有强烈的运动性,它所表现出来的灵活性、延续性和复杂性,与人为的硬质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色彩季相性。植物色彩的丰富宽广、季相的分明度远大于人工色彩,同时植物的色彩明暗对比和不同色相有机配合,必然引起人们的审美感受。三是可塑性。园林植物空间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对它的限定作用不象建筑和设施那么僵硬,而且园林植物空间具有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光影变化,构图巧妙的植物景观设计可以构成多种变化的植物空间。
1.3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特点一是整体性。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更多的是从整体的空间入手,进而深入到各个局部的植物景观空间的环境设计。其整体性除了要求合理的群落结构之外,其中组群的内部和外部必须有机结合,形成组群之间的联系和过渡。二是时代艺术性。植物景观空间有它自身的组织结构,表现为一定的色彩、质地、具有一定的形状,同时也容纳一定的地域性。人们除了对它本身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的欣赏之外,还会在审美观念中加入时代要求,植物景观空间是按照人们头脑中的创作意向在实际中形成的,它的空间气氛所表达的意义、空间的使用特点等都必须与这个时代的使用者之间产生信息交流。只有当植物景观空间与该时代的审美情趣相适宜,它才会与人们之间产生巨大的亲和性,反之则令人避而远之了。三是评价的多主体性。评价现代园林中植物景观的主体,公众在自身素质层次上有着极大的差别,评价的原则与出发点亦有显著不同。针对如何调节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融合雅与俗方面则应有全面的分析。四是持续发展性。城市化的不断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破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使得植物景观设计从空间的组成,植物材料的运用,以及植物的季相、时相、位相的变化等方面进行灵活处理,这正是解决城市及其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基本条件之一,而这恰恰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因此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认识这一特点。
2.1植物材料的视觉特征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是由植物材料构成的,其形态特征对创造构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详细探讨。
第一,植物的形态。植物材料的形态、色彩、质感、季相等视觉特征对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它在植物的构图和布局上影响着统一性和多样性。由于它们各种各样的着生方式,使得每一种植物都有着独特的形态,通常可分为圆球形、椭圆形、锥形、圆柱形、垂枝形、水平展开形,还有不规则形。
第二,植物的色彩。它是通过叶、花、果、枝、干等表现出来的,极易被人感知,具有一定的情绪效应,因为色彩能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感应,从而获得美感。
第三,植物的质感。其是指植物材料能看到感觉到的表面特性,而这种特性常常是设计者容易忽视的。植物材料的质感通常由叶片、枝条的大小、数量、排列方式以及树皮的外形决定。在冬季落叶植物的质感则主要由枝条的大小、数量、着生方式来决定。植物质感通常分为粗糙、中等、细腻三种。粗质感植物是指叶片大、枝干粗壮、树皮粗糙的植物。粗糙植物容易吸引人们的视线,常作为视觉焦点来处理;细质感植物是小叶片和微小脆弱的小枝生长整齐密集的植物,由于细质植物纤维柔软因而不太醒目,但其清晰的轮廓,文雅密实的外观,使其在设计中常作为背景出现,具有远离观赏者的倾向;中质感植物是具有中等大小叶片、枝干以及具有适度密度的植物。由于中质植物占绝对数,因此它也是植物空间的基本结构,统一整个布局。质感的这三种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是依据植物之间的比较来确定。一种植物与质感较它粗糙的植物相比是细质植物,而同质感较它细腻的植物相比较,则它又成了粗质植物。
第四,季相。植物景观空间的季相变化体现了时空的连续性,对空间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季相变化中的色彩变化十分引人注目。当植物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空间围合的程度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季具有浓密的树叶、树丛能形成一个闭合的空间,视线被阻隔,而随着植物的落叶,视线逐渐能延伸到限定空间以外,空间产生流动显得更大、更空旷,而空间范围主要是依靠枝条来限定的。
2.2构景手法植物景观空间是为了人们所使用的,这种人造的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的切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要求。即在具有实用属性的同时还要赋予它美的属性。多样统一是形式美的植物景观空间原则,多样统一是指有适当变化的同时作为整体又具有牢固的结合状态,在植物景观空间中多样统一是通过简洁、多样、均衡、强调、秩序和比例六个因素对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合理选择、组织而得以体现。
第一,多样性。过于单纯的构图会令观赏者感到平淡单调,而利用多样性则可以控制过多的重复,从而引发人们的兴趣。植物景观空间形式的多样性应该在具有一种控制性的贯穿整个构图的植物种类之后进行变化。这种“作为构图基础”的植物称为基调植物,用于“调整构图”的植物称为重点植物。同样多样性也可以通过植物的形态、色彩、质感的变化来体现。
运用植物形态特征进行设计。将具有相似形态的植物组合在一起,在构图中重复出现形成整个植物空间构图中的控制性因素,使构图更易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例如圆球形植物没有方向性,对构图不会产生破坏性,因此它可以衬托形态特征明显的植物形成视线中心而不会破坏构图的协调。椭圆形、锥形、圆柱形植物具有垂直方向性,可以用来通过加强高度创造构图的焦点;垂枝形植物具有明显的下垂枝条,易于将人的视线引向地面,因此这种植物常被用于创造柔和的线条,成为与地面的视线纽带;水平展开形植物使人产生宽阔感和外延感,能引导视线向水平方向移动,既可以与垂直方向形产生对比,又可以在水平方向上联系形态;不规则形植物具有奇特的造型,这就使得它极易吸引人的视线,在突出的设计位置上作为孤植树将会产生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根据植物的色彩进行设计。在园林植物空间色彩的处理中,从整体出发,把握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以绿色为基调色,以色为点缀色,形成“大调和,小对比”。将类似色组合,适当使用一系列具有变化的绿色植物,使构图具有丰富的层次效果。深绿色沉稳凝重,浅绿色令空间明亮、轻快,并令人有漂浮感。将具有对比色彩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会造成强烈鲜明的视觉效果,对该种植物组合在景观中可以适当点缀形成点睛之笔。
例如用花卉造景者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的表现手法,但在设计中应注意不宜过多的运用,否则会造成跳跃和不统一感。对于色彩鲜的花卉和小灌木应在特定的区域内大面积布置,形成成片的效果,或者在某一重点部位作为强调色吸引观赏者的视线。
第二,秩序。形态的秩序是利用水平展开形、圆球形、圆锥形、圆柱形之间的相似形的顺序而形成低、中、高、低的秩序变化。对于质感来说,秩序就是细质、中质、粗质或反之亦可,这种秩序可以由形态、质感、色彩分别形成,也可以由三者相互结合形成。在植物景观空间中,按照一定的节奏运用形态、色彩和质感可以使植物配置协调。秩序是植物景观的节奏,它将视线从一个焦点自然地逐步引向下一个焦点,植物按一定间距种植,形成秩序,直到间距发生变化,这时变化的植物将很容易被看到从而形成秩序,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视野中焦点的数量只能是一个,仔细安排主景植物在植物景观中的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合理地运用秩序规律使植物景观中的各种形式和空间共存于一个有秩序的、统一的整体之中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第三,强调。在植物空间中打破了植物材料的秩序和模式,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以控制空间构图。植物景观中强调作用,通常由主景植物来实现。主景植物的选择应考虑其形态、色彩或质感在该植物群体中是否足够突出。在一个群体中若有一种植物具有显著的形态特征,则它将会在群体中凸显出来。质感就是如此,如果在植物景观中的控制性植物模式的质感为细质,则利用粗质或中性质感的植物就可以创造强调效果。但要保持植物之间各种要素的平衡状态,即均衡的设计与处理给景物外观以魅力和统一,均衡的美学价值就表现出来了。均衡可分为对称均衡和不对称均衡。对称均衡是用来衬托主题的,在形态、色彩、质感上应该是强有力的,中心的明确标定可以避免散漫和混乱;不对称均衡是利用景物空间来创作的,在构图时要综合衡量构成园林绿地物质要素的虚实、色彩、质感、疏密、线条、体型、数量等给人产生的体量感觉来设计,不对称均衡布置在人们的心理上产生偏感性的自由灵活,可以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
【前言】:园林景观是一种结合了人工美与自然景色美的体现,它往往给带来一种舒适快乐的心情。而园林建筑是园林建设中一个重要的要素。它可以造景、并且对园林的整体景观可以起到补充的作用,从而给人带来美的享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园林的欣赏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所以本文通过讨论园林建筑和园林景观的关系,从而来提高我国园林建设的水准。
园林建筑是园林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和山水草木等自然景物的结合,很好的构成了一副美丽的画面。中国园林建设的基本理念就是利用自然,借助自然的景色和特征来表现出园林主人的思想感情,而园林建筑正是把这因素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体现了情景交融的特点。在中国的自然园林中,它的建筑、可以供人观赏和游玩,也适宜人的居住。对于自然的景观来说、起到了突出景观的作用。而且在表现上更体现出了中国人那种含蓄、自然和恬淡等人生价值观。
园林建筑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园林设计者的理念和意图,其主要通过把环境资源和建筑功能充分的结合,从而可以达到很好的设计效果。园林建筑要满足园林景观的整体规划需求,所以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要立足于全局进行设计和规划,从而在突出园林整体特色的时候,既不是设计师本有的风格,也和周围的自然景观很好的融为一体。同时园林建筑的设计也很好的体现了它本身对于园林景观的功能性,所以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的时候,要对园林建筑的设计要点作很好的把握,很好的发挥出园林建筑自身的特点,也有利于文化的传播。而且在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采用借景等方法,从而来增加园林景观的空间感和艺术感。
结合人类建筑的发展史我们就不难发现,人类的建筑和自然环境始终都在一种不断变化和调整当中。在人类的原始时期,人类为了躲避各种猛兽的攻击和自然的灾害,从而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搭建起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而到了农业时代,人们因为受到自然和技术等因素的限制,其建造的房屋则体现了一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共融环境。建筑其实成了一种人们利用自然的产物,在这里其实也反映了人们挑战自然、反抗自然到最后又顺从自然、敬畏自然的一个心理过程。所以中国的园林设计虽然包含了许多的人文情怀,人工的建筑也很多,但是好多园林景观都是借自然的环境来表达。但是传统西方建筑的特点就是更加强调其个性,体现了一种建筑和自然绝对分离、隔绝的一种关系。所以西方的古典建筑大都是独立于自然。我国传统园林设计的思想更加主张与自然和谐共处。这其中也受我国传统道家思想的影响。这种阴阳和谐等辩证的思想观念充分的运用到了我国古代的建筑中,园林建筑和周围自然环境相互照应,给人们现代化的园林建设提供了许多指导和学习的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主要体现的是中庸思想。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其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而这三家的思想都有着对自然的不同理解。一种是人世的情怀,一种是清静无为的心态,另一种则是追求超凡脱俗、远离尘世。这三种思想相互融合在一起,使得中国的美学思想更加的丰富且意境深远。在春秋时期,老子就层提出过,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等,这是最早的让人们意识到做事情要遵循自然规律。园林建筑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也很明显的反映出了这种思想。比如在中国的传统园林中,室内还是室外、以及对窗户、门洞形状的设计和屏风的摆放等,都体现了一种和自然的结合,从而形成丰富的、多层次的园林景观。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的园林设计特点,使得中国的园林有着浓厚的抒情情怀。而随着现代社会对自然环境越来越重视,这种传统的园林设计特点、无论是对中国还是世界都有着更加深刻的指导和影响。
园林在建设的时候,首先就是建筑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建设,做到和周围环境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无论是在地势、地貌还是建筑材料的运用上,园林建筑在设计和布局的时候要做到顺应这自然的地形地势,充分利用好周围自然的环境,而对建筑本身的要求就是可以小些,从而保证减少对自然的破坏。因为在园林中,自然的山水为主要的景观,而建筑是从属关系,主要是为自然景观服务的。
在园林建筑进行平面设计以及对其空间进行处理的时候,都要保证其富有丰富的内容和层次的变化。在建筑的设计中,应该对建筑空间的组合和排列以及路线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从而突出园林景色的观赏性。就好比,在建筑内外环境交替的地方,常常是最能吸引人的,也是人们情感转变的地方。同时也是明和暗、虚和实、人工景观和自然景观相互转化的地方,所以在此的设计就显得特别的重要。而为了让人们对突然出现的自然景观有更好的适应度,建筑设计在空间的过度上也要格外注重。
在园林建筑的建设中,自然气候对园林景观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因为自然气候的不同,所以中国南北园林有着不同的特点。比如在江南地带有一种结合气候的园林叫做鸳鸯厅,这样的建筑是分成南北两个空间,分别来适应冬夏两个季节。所以在园林建筑的设计中,既要把园林建筑当作一种风景的要素,将其考虑进去,让其很好的、和周围的山水、树木等环境融为一体,同时要考虑到自然气候的影响,设计出更适宜人居住的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和园林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园林建筑是园林景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φ孟栽傲值姆缑埠吞厣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人造景观和自然景观完美的结合。园林建筑本身具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建设模式,对园林景观有着多样的补充作用,可以增强园林景观的实用性和可观赏性。园林建筑水平的不断的提升,可以使中国的园林景观既满足了人们的欣赏要求,又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城市的建设群规模和城市居住人口的多少,一直都是对城市进行规划建设的参照物。但是,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大众所关注的重心的转移,在平时生活的衣食住行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人们对于生活环境舒适性的关注度明显提升,这种社会大众的潜在意愿促使城市建设的规划发展萌生出了新的理念。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著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遗留下来的,而乡村园林由于长期以来受外界干扰少,因此,有的乡村园林还保留着宋元时期的风格,这对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很好的补充。713创造乡村景观园林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探讨乡村居民对园林的需求,以及乡村园林对大地景观环境和改善生态的重大作用。乡村园林不仅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而且它和人们的平凡生活保持着最为直接和紧密的联系,因此,通过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根据乡村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创造出优美的乡村园林艺术形象,这对于我国未来乡村规划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⑩肖国清,论徽州古典园林艺术1中国园林,1988[2].张浪等,徽州古典园林的研究1中国园林,1996[6]
浅谈当代园林建筑景观 浅析园林建筑景观设计 刍议园林建筑设计现状 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研究 对现代园林建筑的思考 浅谈现代中式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关系论述 浅谈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 景观中园林建筑设计探讨 论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浅析园林建筑与景观设计的融合 浅谈城市景观中园林建筑设计 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中的作用 浅谈园林建筑在现代园林中的运用 刍议园林建筑的相关内容 刍议古典园林建筑的相关内容 构建现代苏州园林建筑精品 谈现代园林建筑的设计风格 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之间的关系思考 浅析园林建筑的现代与传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园林建筑景观是园林艺术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园林建筑景观的效果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园林的好与坏。在传统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们都追求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之中,哪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在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运用的中国传统元素越多并且运用得好,那么这位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则是比较优秀的设计师,而在新时代下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则更加的追求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化元素的结合,这样我们对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作为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师要充分了解当代的园林建筑景观。
(1)在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
(2)要情景交融,园林建筑应结合情景,抒趣,尤其在古典园林建筑中,常与诗画结合,加强感染力,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3)在空间处理上,园林建筑要尽量避免轴线对称,整形布局,力求曲折变化,参差错落,空间布置要灵活得当,通过空间划分,形成大小空间的对比,增加层次感,扩大空
(4)在造型上,园林建筑要重视美观的要求,建筑体型、轮廓要有表现力,增加园林画面美,建筑体量、体态都应与园林景观协调统一,造型要表现园林特色、环境特色、地方特色。一般而言,在造型上,体量宜轻盈,形式宜活泼,力求简洁明快,通透有度,达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2.1 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抄袭严重 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创新性和创造性,而我国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虽然一直保持着很多的本土特色,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很严重的抄袭现象。主要存在着两种抄袭现象:第一,中国国内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内部抄袭。作为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园林建筑景观,已经形成了很明显的中国特点,当代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们很难再寻求新的设计突破点,这使得很多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抄袭以前的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或者是抄袭同时代比较著名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的设计作品,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直接使用现存的比较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直接把现存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复制下来,只是换了一个地点或者是缩小了那个现存的比较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成为了那个现存的比较经典的园林建筑景观的袖珍版。第二,中国国内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外部抄袭。新时代下的中国园林建筑景观设计追求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时代的现代化元素紧密结合起来,要求把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新时代的现代化元素紧密结合起来就使得设计师们只能从现有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获取中国传统元素,而很难获得我们所需要的现代化元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设计自身的缺陷。作为中国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积极地向国外学习比较现代化的元素,而不是简单的抄袭。
2.2 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内涵不足 作为具有强大文化底蕴的中华民族,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应该是富有很大的内涵,而新时代下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却显得十分的肤浅,不管是从园林建筑景观的布局来讲还是从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元素来讲,都没有很深的内涵。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的素质决定的,现在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较之于以前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门槛要低得多,这就造成了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文化素质不高的现象的出现。作为中国的当代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他们应该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努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我们知道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要注重感性的东西,但是他们应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争取设计出来感性与理性同在的设计作品,只有感性与理性同在的设计作品才会富有很深的
3.1 合理布局和安排园林建筑景观 设计和绘画是融会贯通的,绘画讲求合理布局和安排元素,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也不例外,作为要投入使用的园林建筑景观,它的设计的布局和元素安排要比绘画重要得多,绘画是供人们观赏的,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则有所不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是供人们使用的,因此必须要具有严谨性,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的严谨性体现在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布局和元素的安排上。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要遵循布局严谨、合理的原则,安排园林建筑景观时,也应该考虑到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的合理性和严
3.2 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布局建筑景观 我们在进行园林建筑景观的设计时,应该注重它的客观性。首先是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地域因素,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地域就决定了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方法,因为一定的地域决定了一定的设计方法,地域不同,我们要考虑的因素也会不一样,考虑的因素也会不一样,那设计的方法就会不一样,在具体的处理当中,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方法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是在南方,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南方的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潮湿的缺点,只有充分考虑南方的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和潮湿的缺点,设计出来的园林建筑景观才能够适应南方的环境,而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是在北方,那么我们就应该考虑北方的水资源不丰富的劣势和干燥的缺点,只有充分考虑北方的水资源不丰富的劣势和干燥的缺点,设计出来的园林建筑景观才能够适应北方的环境。如果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不考虑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地域性,那他就很难设计出符合人们要求的园林建筑景观。
3.3 充分利用当地的植物和特殊优势 植物是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必须要考虑的一点和必要的因素,植物作为园林建筑景观设计的装饰元素和必要的设计元素,它的存在很重要,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环境有很多天然的植物,那么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师们千万不要错过这一自由发挥的机会,因为植物的布局和设计可以为我们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增添很多自然的色彩和天然的美,那如果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环境没有很多天然的植物,我们就要想办法充分利用那很少的植物以及寻求一种适合我们设计的园林建筑景观所处的环境的设计方法。
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元素是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当代的园林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至关重要。在新时代的社会背景下,我们应该把中国的传统元素与现代化设计元素紧密地结合起来,杜绝抄袭,充分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笔者相信,在认识到当代园林建筑景观存在的种种问题之后去寻求适合的解决方法,我们的当代园林建筑景观一定能够蓬勃发展。
在园林建设过程中,景观色彩设计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园林景观的整体美感,进而满足游园者的审美需求,所以,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中,应该遵循整体性的原则。通常情况下,景观色彩设计不是单一存在的,设计人员需要从审美角度出发,对园林景观色彩进行合理设计。
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景观色彩设计的重要载体,但是,在园林景观中,还包括植物以外的元素,如水文、雕刻、山石等,这些元素的设计方法不同,但是都是围绕园林景观设计这一目标进行。在景观色彩设计中,要通过不同色彩的运用,突出不同元素的特点,但是,也要注意将不同的元素进行融合,进而使不同元素的色彩能够和谐统一,进而充分展现园林的特点。
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中,韵律原则指的是通过规则会不规则的重复,使园林景观显得整齐,进而使得园林所呈现的景观色彩很容易被游园者接受。例如,在园林花坛色彩设计中,可以在圆形的花坛中心设立为浅的花卉,然后使其的花卉颜色逐渐加深,由浅逐渐变为橙色、棕色、紫色等,通过这种方式,突显园林景观的韵律美。(四)色彩搭配比例协调原则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中,对景观色彩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十分重要,色彩比例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景观效果的呈现,进而影响到游客的游园体验。将不同比例的颜色进行合理搭配,促使园林景观的整体效果被突显出,进而为游园者提供审美享受。
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工作中,合理配色是突显景观效果的重要途径,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配色处理,有助于实现园林景观色彩的和谐统一,进而为游园者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具体而言,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中,首先要做到主次分明,针对特定项目景观的色彩设计,必须将主色调予以确立,在相应的色彩运用时,数量也会相对较多,而非主色调的相关植物,所安排的数量则相对较少。其次,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色块分区,因为色块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色块中,层次分明的确立主色调和辅助色调,并通过对各种色块的合理分配和排列,不断提升园林景观的色彩设计效果。例如,在吉林市的园林景观色彩设计中,则应该以绿块为主要色块,而园林内部,绿地的面积应该相对较大。而在工业区的园林景观中,则应该以冷色调为主,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庄重氛围的突显。
植物的生长会受到季节的影响,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形态及颜色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为此,设计人员可以通过对园林植物的合理分配,促使植物景观可以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园林植物景观的四季变化会表现为春季,百花待放,夏季百花争艳,秋季落叶横生,冬季一片凋敝。为此,在景观设计中,将不同植物的不同花期或同一种植物的不同花期的植物合理配植,通过这种方式,而已是园林植物景观体现出四季的变换。随着四季的变化,植物颜色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根据这种特性,通过合理的搭配,可以为园中有人提供一种别样的色彩,为其带来极好的观赏体验。
针对园林景观色彩设计工作的开展,不同的地域会呈现的景观色彩会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地区的居民而言,其审美特点也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别。因此,为了充分突显景观色彩价值,则应该在不同的地区运用不同的色彩设计方式,而且要注重对地域文化因素的融入。例如,在东北地区,可以重点营造出高大灌木丛的景观,并且将暖色和冷色进行相互融合,进而使设计完成的园林色彩变得更加的和谐统一。由于东北的寒冷季节相对较长,所以,应该以冷调为园林植物景观的主色调。对于那些气候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而言,绿色植物相对较少,所以,在园林景观色彩设计时,则应该以绿色为主,进而满足当地居民对绿色植物的心理需求。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艺术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综合反映。园林景观的自然要素成为人们感觉最为亲切的景观内容。自然要素一般由水石地形植物等组成。设计师充分利用这些要素的各自特性与其存在不同方式,营造出影响人们审美的不同视觉分为。自然要素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形成了各自的景观特色。它们所构成圆领景观的自然氛围是现代人的理想环境。
中国传统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园林,都是以体现自然界中自然要素的综合审美内涵来完成的。设计者在园林空间的处理上是以境的统一,在充分运用自然要素的布局中形成静态空间序列布局。小桥流水,叠石飞瀑,三面荷花,四面垂柳,半潭秋水的营造布局来设计的。这样营造出意境的独特空间来。
设计发展到今天中国现代,中国园林风格成了园林业内争议最多的话题,而园林景观中的自然题材则是在所有作品统一的内容。现代园林经过了二十年改革开放的磨砺,有的城市中的园林已经初见端倪。生态造景的人们追求的方向。在城市中形成的园林景观体现出“人化的自然”的特点而这些传统园林追求的造园主题是相同的。而现代园林与传统的园林有了根本上的区别,现代园林是为大众服务的是面向大众的,传统园林却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根据生态园林的原理,在满足居住区绿地使用功能的基础上,还应努力创造丰富的景观效果。生态园林的景观性应该体现出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与和谐。对景观的合理设计应渊源于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顺应于自然规律,包括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土壤、地形、气候等影响与植物的相互关系,只有这种认识同园林美学的融合,我们才能从整体上更好地体现出植物群落的美,并在维护这种整体美的前提下,适当利用造景的其他要素,来展现园林景观的丰富内涵,从而使它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生态园林的景观要求人们必须十分重视和把握景观的动态性。因此,如何在居住区绿地中创造丰富的动态景观效果,也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
一个小区或某幢建筑周围应该以突出某种植物特点为主,如四季花园中,杨柳阁以杨柳为主,樱花阁以樱花为主,或者以突出某个季节景色为主,或春、或夏、或秋、或冬。如以展现秋景为主的植物群落,上层以乔木银杏、枫以金黄、红叶色渲染秋景,柿子果实秋冬季亮丽红艳,冬季和翠绿的雪松、云杉又构成层次丰富的冬景。
根据环境,因地制宜地选用具有防风、防晒、防噪声、调节小气候,以及能监测和吸付大气污染的植物。有条件的庭院,可选用在短期内具有经济收益的品种,特别要选用不需施大肥、管理简便的果、蔬、药材等经济植物,如核桃、葡萄、枣等,既好看又实惠的品种。在栽植上,除了需要行列式栽植外,一般都避免等距、等高的栽植,可采用孤植、对植、丛植等,适当运用对景、框景等造园手法,装饰性绿地和开放性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千变万化的景观。
居住小区绿化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它能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点。社会的发展和形势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研究探索这门学问。运用生态园林的观点,满足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创造风景优美的居住生活环境,这是我们应该不懈追求的目标。
通过对乡村中重要特殊的环境敏感区的保护,来把握乡村景观的基本脉络。规划区域中,环境敏感区往往是表现区域景观突出特征的最关键的地区,但又脆弱且经不起破坏,并且破坏后难以弥补,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就是强化对这一地区的保护。
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乡村景观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将强的系统。景观结构是景观机能即各种物质循环,能量波动,信息交汇的存在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机能的高效发挥。但乡村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工的影响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周全的获得我饿恩顶。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乡村中每一处林地,绿地,河流,山地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乡村状况,确定斑块的最佳位臵和最恰当边界。
传统的景观创造,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虽然能短期实现目标,获得崭新的景观,但往往要长久的话费大量的人力和能源才能维持。生态工程方法,则通过维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生态多样性,来发挥环境的能动性,西线景观的自我增益。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组织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并地狱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建立栖息环境,以获得景观的自我设计能力。
从功能上划分,建筑景观属于文化支持类的景观,是春人工建造的。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持亲切的家园感,就要考虑乡村外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创造优美的景观风貌。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根据乡村的地理位臵,性质规模,现状条件,美学要求,提出对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建设艺术的骨架。设计特别要体现自然没与人工没得同意和谐,建筑既要保持本地区特色,还要体现一种群体之间的统一美。
现代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地域必有一方特征,包括山水格局、植物群落与人文历史等。人们所要做的就是赋予园林以文化内涵,从而烘托景观意境,把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相融合,使园林因文化而更加意境深远,使文化因园林而更能具象传承。这就是园林布局中的形式的确定:根据不同的园林性质,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了园林形式的确定。内容决定园林形式,形式表现园林内容,体现园林特性,表达园林主题。
现代园林景观追求自然而散漫,富于时代感而不排斥诗情画意。现今的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人类藉以生存和生活的环境。在营造人工景观的园林创作时,更应重视自然景观的恢复与保护。结合人文精神,创造独具特色的园林景观,即 “城市+绿网”、“文化+绿化”的城市园林绿化总体特色。
乡村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乡村景观环境的演化受到了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任何一个时间片断,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乡村景观空间的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乡村环境必须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和未来理想追求。乡村景观环境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自然因素:乡村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是创造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乡村景观设计一要充分认识各因素的特征和潜在的美学价值,并在乡村中充分展现出来。构成乡村景观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水体、植物及气候等。探讨乡村园林景观的生态、资源、美学评价要素,当前我国乡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时代机缘:如城乡一体化进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探讨乡村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对策要点:经济性、宜居性、节约性、生态性要求。
众所周知, 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 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 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 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 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 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 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 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 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 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 然而在“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 的基本原则指导下, 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 其中, 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 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 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 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 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 治病” “健身” 的一帖灵丹妙药。
乡村景观园林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 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 它由“ 乡村” 和“景观园林” 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 乡村” 而没用“农村” 一词, 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 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 如今在农村, 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 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 因此, 用“农村” 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 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 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 建成区以外的地区, 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 景观园林” 的定义可以分解为“ 景观” 和“园林” 两个方面。对于“景观”, 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 笔者曾有阐述: 扼要地讲, 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 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 , 1996 , 1999) 。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 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根据乡村景观是构成乡村地域综合体的最基本单元这一特点,金其铭等提出乡村景观是指在乡村地区具有一致的自然地理基础、利用程度和发展过程相似、形态结构及功能相似、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复合体。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 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 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 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 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然而, 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 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 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 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 人们发现, 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 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 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 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 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 。因此,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 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 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 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 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 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 年底, 全国有建制镇17015 个(不含县城关镇), 集镇29118 个, 村庄3557700 个, 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 个, 集镇减少1206 个, 村庄减少101635 个(1998 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 。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 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 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 一方面, 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 另一方面, 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 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 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 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 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